评论交流

我曾被母校这样具体爱着

出处:宣传部  文字:施晴蓓  编辑:俞珂瑶  时间:2022-10-31
字体:放大 缩小

我最大的天赋,大概就是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擅长做什么,很幸运地能对应到一个职业。十来岁的光景,我就看到了自己的理想:要成为一名记者。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就好像有了一座引路的灯塔,牵引着一个孩子的成长。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使我变得偏执且较真。很小我就放弃了数学,带着近乎天真的理所当然,认为写文章的人不需要懂得解方程式。

 想做记者,自然是想要去传媒类高校,但是自小数学不及格的我,文化考试差了十几分没被录取。当时浙江传媒学院审核我专业考试成绩的老师颇有些惜才的味道,特意找到我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是我们的兄弟院校,你要不要先去那里,再考专升本到我们学校。

这就是故事的缘起,2006年秋天,我来到这个故事开始的地方。

所以是抱着只是过渡三年的心态踏入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校门,一门心思只想着备考三年后的那场专升本考试。然而,在社团招新的那几天,我看到了校学生记者团的招牌,毫不犹豫地报名了那一届的招新。

一加入记者团,我每天都在写稿,大一还不能带电脑入学,我就在网吧写、在记者团办公室写,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活动,更像是我自己疯狂地要用写作填满我所有课余的时间。

当时还在宣教处担任校报编辑的杨晓浤老师,总是很认真地指导修改我的稿件,慢慢地竟也可以一字不改就发表了。写得多了,后来马老师看到了我,常指派我去报道学校里的重要活动:“奥运火炬接力活动,你去现场写”;“今年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你也去吧,现场发报道回来”;“孟京辉要来了”;“黄坤明部长要来,你去做记录”……后来我竟成为了校学生记者团团长,学校里的大小活动,我得把学生记者的工作安排妥当,马老师和杨老师一直在背后悉心地指导我怎么去领导和管理。

在我们眼里,马老师更像是记者团的家长,但凡学生记者跟他在一块儿,路上遇到了别的老师、院长、书记,他总是要把身边的孩子推出去,如数家珍般说道:“这是谁谁谁,刚写了什么报道”;“这是谁谁谁,前两天刚拿了什么奖”。那种纯粹的快乐和自豪,如今想起来,我心里依然会涌起一阵阵感动。

因为马老师在何志云院长面前提起过我,何院长对我有了一些印象。我毕业那年,正好也是何院长退休前的最后一年。离校前,我去同他道别。于浙艺学子,他是我的院长,于我的理想,他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知道我即将去本科院校念汉语言文学专业,他说:“学中文啊,要多去图书馆,你自己要尽一切时间多看书。你想做媒体,《娱乐至死》是一定要看的。”当年他给我开的书单上的那些书,现在依然摆在我书架上最常翻看的位置。

任记者团团长之后,我同时担任了学校的广播站站长,每天课余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在这两块工作上。当时我们系的党总支副书记钱杏芬老师,总是像妈妈一样温柔慈爱,她几次在公开场合说:“小蓓有她的理想和追求,我非常支持她,她的成绩就是我们系的成绩,我觉得很骄傲,而且系里重要活动,都是她来做主持人的。”我因为在记者团的努力,获得学校首届“十佳大学生”的荣誉称号,钱老师和马老师很开心,只要我在钱老师边上,她也是逢人就说,这是我们文管系的小蓓。在钱老师的介绍和培养下,我成为了光荣的中共党员。

大三的一个周末,我接到后来担任党委副书记的夏开堂老师的电话,当时他在学生处主持工作。电话里他的声音轻柔而有力:“晴蓓,今年的专升本考试开始报名了,我来通知你。”直到今天,我仍然不能确切地知道,那时我的小小梦想,被母校多少老师牵挂。尽管后来,阴差阳错地,我依然没能去浙江传媒学院,但是,我一点儿都不怵也不遗憾了。临近毕业的时候,好像是一场专门为我设置的大考一般,恰好有一次机会,我带领记者团,跟全省包括浙大、浙传的17所高校的学生记者团队同场竞技,我们团队拿了三个奖,我个人的一篇通讯获得第二名。

本科毕业那年,理想成真,我入职了都市快报。当时应聘的简历我准备了很久,厚厚一叠:在母校三年,我写、编辑的文章几百上千,参与了那几年学校所有重大的活动,采访了许多名人名家,拿了几次省高校好新闻奖……

一所专业艺术院校,可以如此温柔并有力地呵护一个平凡学子的新闻梦想,可以像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一般爱得如此细致,是这个故事最动人的地方。我把这些爱,浓缩成这篇小文,想让所有学弟学妹看见和相信:在这里,只要你的信念足够坚定,只要你的目标足够清晰,我们的母校,它会看到你,会深情地爱你,会给你一切力所能及。祝愿我亲爱的母校,能永远保有如此温柔胸怀,包容爱护每一个孩子,信赖理解每一个孩子。

在都市快报圆梦七年后,我去了阿里巴巴集团。去年,我做了妈妈,重新思考人生意义和方向后,我放弃了阿里巴巴的工作,非常幸运地被中央美术学院孟沛欣教授接收,跟随她学习艺术治疗专业。学习艺术心理学,自然需要沉浸于艺术,作为非艺术生,时隔十六年,我回到母校索求各专业老师的指导,而母校依然给予了我无私的爱和帮助。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有机会,再讲给学弟学妹们听。

(作者系文化管理系2006级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生、现为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导师团队成员、杭州市圈圈艺术疗愈服务中心发起人)

 

四版之一.jpg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学习二十大精神| 党委书记薛亮:坚持文化自信自强 努力培养更多更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下一篇: